凡是過去 皆為序章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白酒產業在生產工藝和企業管理方面“比學趕超”,名酒之間、名酒與優質酒之間交流頻繁、和諧共進,使新中國白酒產業徹底擺脫了“作坊式”生產的落后面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白酒進入了一個發展最迅猛,但也被限制、被詬病、被質疑最多的時期。這期間,既有體制、機制、管理、市場、生產、科技的“創新發展之路”,又有動力衰退、低水平循環的“平庸之路”;既有兼顧改革、發展、穩定的“協調發展之路”,也有不擇手段、不負責任的“失信之路”;既有從田間到地頭的“綠色發展之路”,也有重市場輕生產、顧此失彼的“失衡之路”;既有敞開胸懷、銳意進取的“開放發展之路”,也有畫地為牢、自我設限的“封閉之路”。
這期間,令業界有識之士最痛心的,莫過于名酒之間、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因市場競爭而日趨走向保守與封閉,過去的“兄弟”變成了“對手”、過去的“親如一家”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產業的整體發展戰略被忽視乃至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企業利益、各自為戰、以鄰為壑、惡性競爭……
2015年以來,茅臺集團率先開創了名酒企業間的互訪機制,先后完成了對“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汾酒”、“古井貢”、“西鳳”的拜訪或互訪,直至形成了這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宜賓共識”,為構建“白酒產業命運共同體”邁出了關鍵性步伐。
“宜賓共識” 構建“白酒產業命運共同體”
“宜賓共識”透露的重大訊號,讓白酒產業為之一振。五項“共同”首先對外明確宣示:曾經市場上兩個互不相讓的龍頭企業,而今決定盡棄前嫌、攜手并肩,“共同”肩負起“為白酒產業贏得未來”的歷史與時代重任。
一個經濟體抑或一個產業,往往可以折射出國際政經大戰略的走勢與格局。合作共贏無疑代表了中國酒業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全球最大管理咨詢機構埃森哲在2015年對全球2000余位企業高管調研后,提出“伙伴經濟”概念。
根據研究,在“互聯網+”時代,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期望甚至要求企業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這必將促成企業間更多攜手合作、領悟并踐行“伙伴經濟”。在這種大勢驅動下,企業尤其需要突破傳統思維,大膽思考新的商業模式和一切可能的合作商機,以贏得成功與成長。
近年來,從競爭到競合,從零和游戲到合作共贏;從區域合作到板塊崛起、再到產業共振;從資源共享到伙伴經濟、再到命運共同體,白酒在最新一輪結構調整中、在經濟新常態戰略轉型下,正顯現出產業蛻變的曙光。
自2012年以來白酒行業經歷的這場產業結構、市場結構、消費結構大調整,正讓整個產業特別是名酒企業,在這場戰略與思維的轉型中走向期待已久的華麗轉身。
“茅臺”、“五糧液”的龍頭對話,表明白酒行業中的領軍企業,在共建“生態系統”戰略方面已經邁出堅實一步。在這一生態系統當中,創新的效率將得到倍增,消費者復雜多變的需求可以被實時掌握和滿足,酒業的優勢資源將進一步被整合和放大,最終讓企業發展摒棄單兵作戰與自我封閉而贏得更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