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布局進口葡萄酒和啤酒
今年5月,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葡萄酒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安德森教授發表觀點:“未來3年中國葡萄酒消費量將增加60%,到2018年中國葡萄酒進口量或增至7.9億升。”而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全國葡萄酒進口量同比大增54.9%;1-7月增長29%。
“進口葡萄酒的增長速度相當快,是反彈性質的,已超過以往高點,還在繼續增加。”李士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未來十年,葡萄酒至少三倍到四倍的增長空間還是有的。
“進口酒的發展趨勢這么好,所以我們要把進口酒價位從零售價幾十元開始進行布局,一定讓老百姓(50.45, 0.00, 0.00%)每天都能喝得起。”李士祎說,中糧以資本為后盾,主動控股上游,要和美國星座一樣,構建世界酒類全明星版圖。
據他介紹,中糧進口酒目前的主流價位是58元到158元之間。“和我們合作的都是國外大廠家,中糧進口酒最看重的是品質穩定和性價比。”李士祎說。
在布局進口葡萄酒矩陣中,中糧·名莊薈加入了進口啤酒作為產品組合。知名酒業咨詢公司海納機構在報告中指出,進口啤酒在中國將成為下一個進口葡萄酒的格局。過去三年,進口啤酒的進口量在國內都保持在60%-70%的增長。
“對中糧進口酒的銷售,中糧集團沒有制定具體的目標,但肯定不僅僅是停留在貿易階段。”李士祎說,“中糧進口酒事業部愿意花時間,以資本為后盾,甚至去主動控股上游。”具體方式有戰略性合作世界名莊酒上游資源,代理國際暢銷品牌、參控股酒莊、聯合合作伙伴開發專屬品牌等,最終目標是整合上下游,成為類似美國星座的世界酒業巨頭。
大舉發力進口酒,對擁有長城品牌國產酒的中糧集團來說,如何避免同業競爭?
李士祎表示,國產酒在中國市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會有特別好的長期表現。但對中糧集團來說,以資本的手段并購酒莊,進口酒和國產酒都是自身業務。比如法國波爾多酒莊的雷沃莊園系列既是中糧的品牌又是資產。目前,整個中糧集團55%的業務來自于海外,45%來自國內。
下游拉攏白酒廠商
“資本實力和品牌強大,這是中糧集團的優勢所在。”李士祎說,但要縮短產業鏈,把如此多的國際品牌整合到一起,成就世界酒業巨頭霸業,必須把觸角伸到市場的每個終端,包括商超、煙酒行、餐飲、夜場、團購等。
“老的業務模式是一個高成本的模式。成本有兩個,綜合運營費用特別高,產品費用高。”李士祎解釋,2012年前,葡萄酒進口商采用人海戰術直營,造成非常高的綜合運營成本,結果名莊酒跌價后虧損至今。
“我們要進行模式的重新構建,即下游構建進口酒全渠道營銷體系。中糧進口酒事業部不光提供產品,還提供服務,最終締造全品系、全價格帶、全區域的進口酒商品組合。”他說,中糧酒業的五大商業模式是建立中糧1000個“E+名莊薈”、打造500個優商工程、讓200個名莊酒商加入、挑選100個品牌合伙人,同時打造中糧·名莊薈的全網營銷商業模式。其中,讓白酒廠商參與進口葡萄酒的產業鏈整合,是重中之重。
按照中糧集團的設想,進口酒事業部要把國際品牌與中國市場合作,包括引入中國成立合資公司,讓有實力的白酒廠商參與其中。按照1000“E+名莊薈”計劃,中糧酒業計劃吸引一、二線名酒、地產高端白酒地級市前三位的經銷商來開設名莊薈專賣店,對部分經銷商來說,這也是部分面臨銷售困境的白酒品牌專賣店的轉型之舉。
“我們要合作的白酒廠商是具有強大的渠道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公司。”李士祎說,屆時,他們可能做白酒,也可能做其他的產品,也可能有一些其他進口產品。好多產品形成好多組合,就能共同把大的渠道打開。目前,已有山東的龍頭白酒生產企業和中糧進口酒事達成達成意向性合作協議,正式協議將在本月全國秋季糖酒會上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