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4年到2017年,央視一共出現了17家標王公司,在中國酒屆,24年間,孔府宴、秦池、茅臺、劍南春都是這場盛宴的參與者與那個時代的見證者。
標王廣告的成功正是它敏銳的捕捉到了央視對于當時消費者信息收集具有壟斷性的作用,無論是傳播廣度還是信任度,都無可比擬,并且充分利用了這種稀缺性與唯一性來開啟競價模式,之后《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熱門節目的冠名其實都是對這一思路的延續。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總結起來就來就是:消費者的注意力在哪,就往哪砸錢,這種粗暴的廣告投放形式很長時間主宰了中國酒類的營銷與傳播形式。但是伴隨著中國互聯網時代大的到來,似乎一切已經悄悄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傳統營銷是目的驅動,消費行為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因此更加理性,注意各種參數與價格,因此價格導向明顯。內容營銷則是通過內容激發受眾的需求,沖動性購買行為明顯,而且往往這種心里帶有受眾諸多的附加主觀場景假設,心態更加偏向感性,弱化了價格與指數的作用。
由于消費者對于個人身份的逐漸強化,以及信息交流的便捷性,消費行為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社群屬性,這是一種圈層經濟結構,帶來垂直領域細分市場將會成為消費的主流,多元化、碎片化成為常態。
其實很多酒開發480ml裝與綿柔口感正是基于對部分消費者白酒的刺激性與飲酒量心理負擔的緩解心理。內容營銷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那么實踐過程中怎么實現內容營銷,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思考:首先內容的產生可以分為專業內容與客戶內容,前者是企業(含專業機構)基于產品的特點進行的專業級的內容輸出,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源內容,這些內容往往代表著產品的核心訴求,用來凸顯企業的專家形象,其次是客戶內容,它往往是專業內容的衍生內容,基于專業內容的再發揮,再解讀,最終目的是建立消費者對于產品的態度與口碑。最后專業性內容與客戶內容都是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內容,要避免自說自畫與鸚鵡學舌,把內容的傳播權交給消費者去挖掘,帶來內容傳播的擴大化。
具體到酒這種享受型產品,內容營銷的關鍵是感性的表達,與客戶多做關聯,多做飲用場景的搭建,其次酒類消費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在內容傳播的過程中要不斷強化解決方案的實現畫面,而不是簡單的產品展示。最后在傳播的過程中要強化互動性,這種互動不是點贊轉發等淺層互動,而是體驗認同的深層互動,它必須是能夠激發符合消費者行為方式的參與感設計為原則,這樣才能提升客戶內容的傳播概率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