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四川省經信委、貴州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在成都共同簽署《川貴兩省白酒產業合作會議備忘錄》,雙方將通過加快企業間、政府間、企業與政府間的行動聯合、資源整合,推進兩省白酒產業全面合作,共同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的白酒區域品牌。
鑒于川黔兩省白酒產業在中國整個酒類產業之中的重要地位,業界對此番兩省跨地域合作分外關注。實際上,在省級政府的推動下,未來這一中國最為重要的酒業產區的融合無疑會加速,但是這種融合、合作會以什么樣的形式展開?這種合作會促進兩省酒業有怎樣的進步?都成為業界最為關心的問題。
著眼白酒產區
川黔的此番合作,讓業界有無限的想象空間。長江中上游名酒帶的構建或者依托已有的白酒金三角產區的升級打造,成為雙方合作共同的落腳點。
“川黔兩省的合作,可以說是起到兩省經濟二分之一發動機的作用。”四川省釀酒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劉俊升認為,酒類產業在兩省的經濟之中都占據重要位置,2014年四川省酒類產業的產值達到1800億元,而鄰省貴州,以茅臺為代表的酒類企業,形成了相當可觀的盈利能力。
劉俊升認為,對省級政府而言,發揮固有產業優勢自然是題中之義。在經濟轉型期,兩省合作共同強化酒業發展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種合作的軌跡形成于多年之前——川黔兩省同處于長江經濟帶,白酒產區較為接近。
2008年由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白酒產業戰略構想中,弘揚中國酒文化、打造中國的“波爾多”國際品牌、讓中國白酒更多地進入國際市場即是重要內容。在這個設想之中,中國版的波爾多,即后來被稱為中國白酒金三角產區就涵蓋了四川和黔北,即:瀘(州)——宜(賓)——遵(義)地區,這幾個地區同處于長江中上游,擁有集氣候、水源、土壤“三位一體”的天然生態環境,為釀制純正優質白酒提供了得天獨厚、不可復制的環境。
2010年9月,四川省質監局成立“中國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家工作組。2010年11月30日,“中國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家工作組會議召開,當時參會單位由四川省食品工業協會、四川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院、四川省標準化院、四川省釀酒研究所、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川酒“六朵金花”及豐谷酒業等多家名優白酒企業組成。
2011年,四川省已正式啟動對“中國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申報工作。國家酒類及加工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鐘杰表示:“中國白酒金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三角(川酒)地理標志的申報,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區域性品牌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提升川酒的國際品牌效應,推動四川省白酒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又一力量,是川酒大產區集群化及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并未含有貴州白酒,這成為一個遺憾。
2012年,四川省率先一步,就白酒金三角的設想展開動作。當年5月30日,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和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發展研究院在成都成立。時任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在這次成立儀式上明確了“建設長江上游名酒經濟帶,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建設中國白酒波爾多”的戰略構想。
2014年10月10日,在第十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大會期間,四川省長魏宏與貴州省長陳敏爾達成以白酒產業為切入點,展開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的共識。
2015年6月16日,貴州省經信委主任李保芳、四川省經信委主任陳新有在成都共同簽署雙方合作備忘錄。
跨地域合作,政府先行?
雖然經過長達數年的醞釀與探討,川黔合作終于落在協議之上。但有業界人士提出,政府的這種推導,象征意義大于實質作用,川黔酒業能否深度融合,形成競爭合力,還有待于雙方的對于合作方式的細化、有待于形成具象的合作模式。
有業界人士透露,雙方目前還處于合作初期階段。僅僅是達成了深度合作的意向,其后雙方會共同成立一個機構,促進兩省之間的切實溝通、合作細節的落實。“貴州釀酒協會、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之間已經有所交流。”據四川一位酒業權威人士透露,協會之間已經開始互相拜訪,并在對方協會的引薦下,參訪對方省份的酒類生產企業,探尋進一步合作的可能。
據這位人士稱,除了省級政府之間的合作之外,酒類協會的合作也被納入到川黔酒業合作的框架之內。而2015年9月將于貴州舉辦的酒博會,也將成為雙方協會合作的一個機會點。據悉,兩省政府部門還將簽署后續合作框架,給予協會、企業之間更大的合作空間。
實際上,在本次兩省經信委的合作備忘錄之中,雙方已經明確了一些合作原則。
雙方明確,充分發揮好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協會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作用,緊緊結合當前白酒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問題,貫徹落實中央“一帶一路”經濟建設戰略構想,力爭在區域品牌建設、區域產業資源整合、名酒企業合作發展等方面首先取得成效。
積極搭建支持區域白酒產業發展的長效服務平臺,統籌兩省區域白酒產業發展規劃,在土地、金融、財稅方面研究制定區域產業發展等相關政策措施。支持名酒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并在區域品牌打造、國內外市場宣傳、市場策劃以及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等方面采取協同行動,互相支持。
雙方商定,力爭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層面上,對西部傳統優勢產業省份實施區域合作上給予支持。
“目前來看,兩省的合作還沒有太具體的措施,估計后續會推出。” 四川釀酒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劉俊升表示,兩省的合作本身,就是對于構建一個大白酒產區美好愿望的努力。但他同時表示,實際上應該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川黔合作的意義。
“川黔可以合作,川陜也可以合作,陜晉之間也可以合作。”劉俊升表示,政府所能起到的是推導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在市場環境下尋求一種新的合作模式,可以做到優勢互補、資源互補,從而形成合力,強化川黔酒業競爭力。政府目前還僅僅是搭臺作用,今后更多的和合作內容是要依靠企業之間來達成。
國家酒檢中心酒類感官鑒評委員會主任、國家酒檢中心白酒鑒評組組長鐘杰認為,川黔合作其實給中國白酒跨地域合作開了一個好頭。其實這種跨省合作不應局限于川黔。例如蘇豫皖的合作,形成了黃淮名酒帶。而目前川黔的合作,在長江中上游經濟帶中表現的很明顯,其實僅僅兩省還不夠,還應該加入重慶、云南,形成三省一市的長江中上游名酒帶。地域上的接近性、自然生態的接近性打破了行政地理的劃分,使這種合作更能匯聚地緣優勢。
鋪路國際化
臨近區域之間達成合作,形成統一的白酒產區產業,這讓處于經濟轉型中的各省找到了一個新的發展路徑,也讓調整期中的酒業找到了發展機遇。
四川釀酒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劉俊升就認為,區域之間達成合作只是中國酒業發展中的一個階段,最為重要的遠景是,中國白酒是否能實現國際化。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若不能解決國際化的問題,中國白酒產業就是自娛自樂。”劉俊升認為,這種兩省之間的合作應著眼長遠,未來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是促進酒業的國際化這個大命題,在實現國際化之前,先實現中國酒業內部的合縱連橫。實際上,川酒之中,以五糧液為代表,已經開始跨區域發展,例如五糧液在河北的兼并動作。
其二是促進酒類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現代化,降低成本,提升效能。
其三是促進中國酒文化的發展,形成合力推動中國酒業實現長遠發展。
鐘杰也認為,實現國際化是中國白酒的終極命題。作為國際蒸餾白酒的一員,中國白酒產業目前還沒有融入主流。目前這種省級區域之間的合作,可以強化中國白酒的競爭力。
“打造長江中上游名酒帶、或者說打造白酒金三角產區,就是依托地緣,以江河流域為標志,形成一個整體的發展板塊。”鐘杰表示,中國傳統白酒的香型、酒體高度依賴于生態系統,屬于開放式生產,各種上料、發酵過程暴露于自然環境之中,所以同一自然生態對其有著近似的影響力。
作為中國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準起草專家組組長、中國白酒金三角地理保護標志產品申報專家組組長,鐘杰認為,區域地理保護標志是源于地緣特征,這也是國際流行做法,與國際體系互認,有利于中國白酒走向國際化,因為過去這種地理保護僅限于廠家的標準,如今要打破廠家之間的界限。在政府的推動之下,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交流融合才是主流。實際上,川酒、黔酒多有滲透交流,雖然黔酒以醬香型最為知名,但是川酒也不乏醬香型的發展,譬如五糧液就具備了一年2萬千升醬酒的生產能力。未來這種滲透與融合,將會呈現出更為深化的跡象。
科研成果、產區標準被鐘杰視為這種共同打造名酒帶、打造產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在鐘杰看來,企業之間的兼并與整合交給市場,政府的推動力量要建立在在聯合科研院所的基礎上,強化科研能力,為企業、為市場服務。譬如致力于釀酒容器、釀酒科技的突破,將之應用于生產,以川黔酒業合作為契機,實現產業與國際蒸餾白酒行業的對接,為實現白酒產業的國際化掃清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