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秋季并非波瀾不驚,塑化劑事件再度引起世人關注,老話題被重新炮制,雖沒引起軒然大波但依然讓人虛驚一場——酒類尤其是白酒在普遍性的過量飲用引發世人對健康的焦灼憂慮時被“妖魔化”被“躺槍”的概率在增大,但這還不是最為關鍵的。
10月22日,《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提案委員會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進行第二次審議,其中第33條規定:國家采取宣傳、教育、管理等措施,提高公民對吸煙、飲酒危害的認識,減少對國民健康的危害,以及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等。
該法是衛生與健康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旨在落實憲法關于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護人民健康的規定。換言之,當控酒和控煙一樣成為全民引以為戒的基礎法律,這對酒業來說是非常嚴峻的。由此導致金融機構對酒類行業的悲觀情緒的彌漫,10月23日,白酒板塊集體下跌,并引發滬深兩大股指均大幅下跌,行業板塊全線下挫,個股普跌。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一片風聲鶴唳之后,大家對酒類行業未來的預測愈發顯得凝重,還處于深度調整期的酒業前路更顯得撲朔迷離,尤其是白酒有個特殊“標簽”——限制性發展產業,一直揮之不去。2016年11月,我國唯一一部針對酒類的部門規章——《酒類流通管理辦法》廢止,貌似國家對酒類的監管有松動,殊料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對酒類的監管更加嚴苛,但畢竟受眾面不寬,對酒業整體負面影響不大。而此次審議的即將通過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把控酒第一次寫進國內基本法律中,每一位公民都將有權知悉。我們經常調侃煙草行業的窘境——每一盒香煙上都被注明“吸煙有害健康”字樣。而酒類會不會也將走進這種窘境呢?如果每一瓶酒上被標注“過量飲酒有害健康”字樣,酒業中人又當如何梳理情緒?而這,隨著《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的頒布,一切皆有可能。
曾幾何時,行業人士推崇飲酒有益健康,甚至連“過量飲酒有害健康”這樣的常識也都諱莫如深,都知道的大道理,但在推廣宣傳中都避而不談。如今在《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中,明確指出“提高公民對飲酒危害的認識,減少對國民健康的危害……”迄今為止,酒類將面臨最嚴明的法律監管。此前宣傳的飲酒文化、各類媒體黃金時段的美酒廣告、無處不在的各類酒品形象宣傳等,是否與具體規范完全合規?還能繼續嗎?可以斷定,審議中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如果頒布實施,酒類的生存空間將由此產生變化,國家對酒類產品的限制將在宏觀層面進一步趨嚴和更具科學性。
山雨欲來風滿樓,當下的酒業尤其是白酒產業當如何應對呢?
首先,必將旗幟宣明的支持國家基本法律,遵守法律法規,這是任何一個企業都必須做到的責任和義務;
其次,在法律規范的限度內,重新審視我們的酒文化渲染奢華手法,理性、科學的做好酒類產品的推廣和宣傳工作,讓酒文化自信這一大課題不“跑調”、不“走樣”。
第三、全面提升酒類尤其是白酒的品質,重新審定相關各類標準體系,在如此法律監管嚴明的非常時期,變被動為主動,酒類乃至白酒的一次革故鼎新極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