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幾年來,東北酒發展持續低迷,有人說是因為東北酒沒有歷史文化底蘊,有人說東北氣候寒冷釀不出好酒行……
東北酒的問題出在哪里?其發展低迷的原因是什么?還有沒有機會?
01、三個偽觀點
認為東北酒不行的第一種觀點是說東北酒缺乏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國各地的酒基本都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做鋪墊,而不在少數的東北酒鮮有古文化詩詞及典故加持。于是,便有人認為,缺乏歷史文化底蘊,怎能有譽滿天下的好酒?
其實,釀酒用的主要原料高粱、谷物最早產自東北,遼寧阜新三溝酒廠附近查海遺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谷物是我國發現最早的谷子;大連遼一酒廠附近大嘴子遺址的高粱種子是我國發現最早的高粱;1974年,遼寧省法庫葉茂臺七號遼墓出土一壇尚未全部揮發的遼代存酒;2006年,吉林省大安釀酒總廠出土了整套遼金時期燒制白酒的器具,被吉林省相關部門確定為遼代釀酒遺址。該遺址不僅讓我國蒸餾酒的歷史提至遼代,還直接證明了北宋歐陽修出使遼國所記“斫冰燒酒赤,凍膾縷霜紅”的準確性。目前,“斫冰燒酒赤”是所知關于中國蒸餾酒起源最早的文字記錄。這些發現佐證著東北作為蒸餾酒的發源地,其在釀酒原料、釀造工藝、釀制環境上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厚重的文化。
第二種觀點是說東北的經濟不發達,粗線條的東北人釀不出工藝復雜的好酒。
其實是說東北的人文環境不行,認為企業、個人等沒有重商、親商的服務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副院長翟東升認為,講東北人文軟環境不行的觀點最流行,但這種觀點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用普遍性因素去解釋一個區域性的特殊現象,這在邏輯上說不通。
吉林省白山方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吉林省酒文化博物館館長寧鳳蓮早就給出同業者最好的答案:作為以經銷國家名酒為主的流通企業,從起步于吉林省白山市的虧損糖酒站,到成長為全國酒類流通領域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再到蜚聲全國的“東北酒王”,寧鳳蓮和白山方大人創下了“經銷名酒30年無一假貨,誠信重承諾30載無一投訴”的驕人業績。
“如果說因為東北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導致酒企發展不起來更站不住腳,因為近年來東北經濟相對白酒產業發達地區發展并不慢。”中國著名白酒專家張武舉辨別說。
第三種觀點認為,東北酒之所以有現在的問題,跟東北的地理、溫度、氣候等有關。
此類觀點片面性很強,雖說地理、氣候等因素的確對釀酒有影響,但其影響并不是必然的。在北歐、西歐地區的酒產業非常發達,這說明氣候寒冷并不能制約酒業的發展。
02、兩大真原因
近十幾年來,東北酒發展相對低迷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首先,外部因素是產業經濟的全球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是我國的經濟和工業重心。這一時期的酒廠是東北主要的輕工業之一,“東北燒酒”在國內的名氣很大,擁有近200個縣市的東北區域,每個縣都至少有一家酒廠。
在計劃經濟時代,東北很多指標都領先于全國,是全國經濟的中心。彼時,處于“經濟中心”的東北酒在國內地位舉足輕重。據《遼寧白酒志》記載,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10.80萬噸,東北白酒總產量占三成還多。單以沈陽市白酒產量為例:1952年為6927噸,1975年突破1萬噸,1980年達到15212噸,1985年達到24637噸。
即便是改革開放初期,東北酒的各項排名在國內依然位列前幾位:1986年,黑龍江省白酒產量17.6萬噸,銷售額3.2億元,利稅0.75億元,企業數161家;1987年,遼寧省白酒產量16萬噸,銷售額8億元,利稅1.2億元。20世紀80年代,吉林省白酒產量、銷售額、利稅等則介于黑龍江省和遼寧省之間。
“就釀酒技術而言,遼寧省在全國也算得上領先水平,在20世紀80年代,全國白酒工程師、技師最多的就是遼寧省。”已故著名白酒專家于橋在談及20世紀80、90年代及以前的東北酒時曾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同時,西方的飲食、飲酒文化也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及消費理念;另一方面,隨著東部沿海等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東北逐漸失去全國工業重心的位置,對這種落差很不適應。這些年來,東北酒正是在這種不適應中彷徨、摸索。
“低谷的日子往往會導致不自信,于東北酒則表現為酒文化的不自信、釀造的不自信、銷售的不自信以及對市場的不自信。”該業內人士表示。
另一個原因就是人口老齡化。
東北是全國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最早的區域,女性受教育程度較高,獨立自主的女性帶來行為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是晚婚、生育率下降,再加上近年來東北年輕勞動力流失,加速了東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年輕人越密集,不是競爭更激烈,而是分工規模擴大了、交易機會增加了、合作成本降低了。本來大部分東北酒屬于區域品牌,銷售走的是“東北內循環”路線,很少做全國市場。東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以及東北留不住年輕人,成為東北酒發展低迷的重要因素。
03、東北酒如何振興
原因找到了,那么,東北酒怎么才能實現振興?
“東北酒振興必須要尋找一個契機,因為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因素就決定了所有東西。它是一系列因素形成的一種循環,要么是正循環,要么是負循環。”相關分析人士認為,要尋找一個契機,使得東北區域形成一個新的良性循環。這個良性循環不能是面上的,必須尋找到一個熱點。
當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是國家政策,也是經濟熱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認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為東北全面振興提供新的機遇和新的發展空間。
“這一輪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讓東北成為保障國家糧食、能源、生態等方面安全屏障的熱點。”著名白酒專家王貴玉分析說,有熱點就能聚人氣,人聚在一起就會引來投資,再加上政府給足政策,人就能越聚越多,聚人成勢、消費成勢,將帶來東北酒的破局振興。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已經為東北酒帶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
作為“土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的受益者——東北酒,在釀酒原料方面有著外埠酒廠無可比擬的優勢:往年,東北的釀酒高粱價格在1800元~2200元每噸,今年,東北釀酒高粱價格在4200元~4600元每噸。如果再運輸到東北之外的地區,汽運每噸增加約600元的運輸費用,火車運輸每噸增加540元左右的費用。
“經濟新格局下,東北酒人、酒企要擺正心態,找準位置,開啟辛勤耕耘模式,扎扎實實創造,定能收獲財富,聚集消費者。目前,需要東北酒企的老板們多讀書、多‘走路’,練就一雙識人、用人的好眼睛。”分析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