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酒說從市場層面得到獨家消息——為了不讓茅臺酒價位繼續飆升,也為了遏制屯酒倒酒現象的出現,在“八一”前召開的國酒茅臺陜西部分經銷商座談會上,與會茅臺酒商集體發聲:
即日起,所有陜西國酒茅臺專賣店限購,每人兩瓶,并對酒的價格作出承諾;
一定要把最好的產品平價給老百姓,在今年之內只要茅臺酒廠不提高價格,陜西所有經銷商每瓶酒價格只賣1299元,并且不會搭售其他任何商品,消費者如果在國酒茅臺買到高于1299的酒就可通過熱線進行投訴,歡迎消費者監督!
一石千浪,面對市場需求旺盛、茅臺酒終端價偶有突破紅線的現象,市場也迫切期待茅臺有新的穩價的動作與舉措,更加綜合、更加人性化的穩價手段,限購可謂自下而上酒商自發的的一種穩價方式。
1、限購,想要限住誰?
這是前段時間去參觀茅臺酒廠的中國酒文化城所拍,同樣也是限購。客觀來說,除了婚宴場合這種大規模的聚飲之外,普通的消費者自飲限購的2瓶足夠用了,限購目的顯然不是為了限制普通消費者,更核心的在于限制:屯酒倒貨的那批人,而也正是這部分人是造成茅臺終端價1300+的核心所在。
不能不說,茅臺對穩價的手段與措施是不遺余力的:無論是袁仁國和李保芳兩位領導市場走訪時不斷地將價格問題提到“政治問題的高度”,還是茅臺連續多次重拳懲治違規經銷商,從數量上和治理手段上都可謂雷厲風行、史上少有。在這種三令五申的背景下,特別是在茅臺酒出廠與終端400多元價差利益的前提下,沒有茅臺酒商愿意犧牲自己稀缺的代理權來玩火,更何況茅臺各省區市場督導的工作也在高度進行著。
那么,那些敢明目張膽賣高價的貨哪來的?在那些非國酒專賣店的終端里面,道理上講每個經銷商的貨都是有條碼的,追本溯源可以查到。但是市場調查發現:許多人買了再賣立馬變更高的現,經銷商表示自己很“躺槍”,所以茅臺目前對渠道商任務申報、包括銷售記錄等方面都有明確的登記要求,而本次的限購無疑也針對的就是這批“倒爺們”。
2、董寶珍提出定位取證的建議
作為一個茅臺長期的觀察者,董寶珍持有這樣的觀點,他認為由于茅臺公司目前加大了市場的供給量,而7月本身就屬于白酒消費的淡季。在這兩個條件下,從常識性邏輯來講,價格問題的關鍵不是自然需求導致的,而是發生在渠道環節,渠道囤積起來了。
在他看來:目前茅臺的傳統渠道出現了一種不顧大局,不顧茅臺整體利益,無限放大個人利益,并且在擴張個人利益的時候,明知會傷害茅臺的整體利益而不顧。出現了一種為了個人的利益砸茅臺品牌的現象。因此順勢認為目前茅臺需要嚴刑峻法,需要進行強有力的打擊,如何取證成為關鍵,用什么樣的證據能證明某個經銷商囤積,推高價格,傷害消費者利益?
因此其建議:請茅臺酒引進定位芯片,在每一箱茅臺酒加一個定位芯片,這樣茅臺總部隨時可以知道茅臺酒的位置。當茅臺酒總部在電腦上看到茅臺酒集中在某一空間的時候,一定是被放在一起,長時間放在一起很有可能就是囤積。用定位芯片就可以通過技術徹底知道每箱茅臺酒在哪里,他的位置,如果這些茅臺酒聚集在一起長期不變化,一定是沒有賣掉,所以定位芯片可以根本地解決了一個知曉誰在囤積吞了多少,囤了多長時間,于是就可以知道,通過技術找到誰在囤積的證據,有了這個證據依據證據來制裁這些經銷商。
3、正一堂楊光:中秋預期過高,監控出貨量同樣關鍵!
在服務茅臺多年的正一堂堂主楊光看來,目前的情況可能是渠道端與消費端雙雙對“中秋旺季”的預期過高,渠道端存在“越賣越慢”的現象,覺得是不是越往后價格越高;而消費者在限購、稀缺的背景下,“我原本只需要一箱,但我恨不得買5箱,因為可能中秋價格就更高了,我現在買是在占便宜!”因此楊光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市場繼續強化監督與管控,在管控價格的同時,更要管控出貨量,可以根據經銷商的實際出貨量來測算下個月的實際發貨量,沒出了那么多,可以少發!維持市場一個動態的平衡!
二是在9月份擴大一倍投放量的基礎上,可以適當提前執行2018年的計劃量。畢竟茅臺市場供應還是偏緊的,需要相對緩和市場供需矛盾,只要消費者都能買得到,產品流通起來價格自然就穩下來了;
還有一點就是,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注重打假工作的開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無論是限購,還是定位,還是增量,我們可以說是為了茅臺酒價格的穩定操碎了心。
客觀來說,茅臺不僅是茅臺人的,同時也是中國白酒產業的,其價格的穩定性與波動直接決定著白酒行業的天花板,這一點在上一輪調整中已經被證實過了,現在核心是通過什么手段能夠有效地穩下來,在茅臺本身產能有限、不可能短期放量的基礎上如何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