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的一棵“芽” 如今正延伸出一片“林”
一年一度的習酒·我的大學逐夢獎學金全國啟動儀式將于5月27日在貴州習水舉行。
自2006年啟動項目以來,“習酒·我的大學”已成長為一個持續時間久、覆蓋面廣、影響力強的著名公益品牌。足跡已遍布全國26個省份,累計出資1億余元,陪伴近2萬名學子圓夢大學、逐夢未來。
談及此公益項目的初心,習酒方面表示,一直以來,習酒以自強不息之志,厚積薄發屢創新績,以博愛感恩之心,盡己所能回饋社會。
《貴州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報告(2019-2020)》對此有一個意味深長的評價:習酒人敢為天下先,勇擔社會責任,除了立足根本兢兢業業做好產品,為企業和社會創造財富,還積極參與和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助學十余年 近2萬名學子受益
發軔于赤水河畔,習酒卻從未將善意局限于西南。
2006年,“習酒•我的大學”由習酒公司聯合共青團貴州省委、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創辦。十多年來,“習酒•我的大學”大型公益獎學活動實施規模不斷擴大,足跡遍布貴州、北京、西藏、黑龍江、海南等26個省(市、區)。
受益于“習酒·我的大學”公益項目得以進入大學,2021年受助學子馮家金談道,在他面臨大學學費和家庭負擔的兩難之際,習酒的這筆資助就是及時雨。一定會更加努力學習,用優異成績和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把“習酒·我的大學”公益項目帶來的溫暖力量持續傳遞下去。
2021年,習酒捐贈1000萬元,分別用于貴州籍和外省籍貧困優秀大學新生獎學金,以及助力貴州鄉村振興和貴州希望工程升級版項目。“這是對貴州希望工程轉型升級的大力支持,充分展現出習酒公司在公益領域持續深耕、久久為功、共同發展的歷史情懷和使命擔當。” 共青團貴州省委二級巡視員鄧守成在2021“習酒·我的大學”逐夢獎學金全國啟動儀式上表示。
在重視發展的同時始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展現企業擔當,自2006年起連續開展“習酒•我的大學”大型公益獎學活動,習酒已累計出資1億余元幫助近2萬名優秀學子圓夢大學。“習酒將繼續踐行‘興我習酒 奉獻社會’的精神追求,為創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習酒力量。”習酒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汪地強說道。
深耕公益 不斷豐富內涵與深度
隨著公益品牌影響的范圍越來越廣,其援助的力度也在不斷加深。“習酒•我的大學”圍繞青少年不同的成長階段,不斷豐富著公益的內涵與深度。
據了解,2018年,共青團貴州省委、習酒公司創新思路,在激勵學子勇敢逐夢的同時,圍繞“鄉村振興·青春閃光”主題,探索實施“習酒·我的大學——鄉村振興”項目。項目聘請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貴州優秀青年代表作為項目領銜人,組建帶領青年團隊,在鄉村河流生態保護、優秀鄉土文化展示傳承等領域,助力鄉村振興。
在此基礎上,2019年,“習酒·我的大學”又新增“青年成長計劃——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通過暑期實踐,鍛煉自己的能力與技能,作為“變助為獎”的實際體現。
2020年,習酒捐贈1000萬元支持“習酒·我的大學”大型公益獎學項目開展。其中,880萬元用于貴州籍和外省籍逐夢學子的獎學金;120萬元用于鄉村振興計劃貴州項目——包括鄉村項目扶持資金50萬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獎學金70萬元。
“習酒·我的大學”大型公益獎學項目的內涵和深度正在不斷擴展。正如業內人士所評價,習酒16年前種下的一棵“芽”,如今正延伸出一片“林”。習酒通過聯合社會機構、愛心團隊,開展“公益創業大賽”等主題活動,為青少年提供勤工助學、社會實踐、專業創造、創業扶持等公益延伸活動平臺,成為貴州一張亮麗的公益名片。
踐行社會責任 習酒兼濟天下
君子達則兼濟天下,勇擔責任和奉獻社會,正是君子風范的最好體現。在君品文化引領下,習酒將社會責任納入公司發展戰略規劃,逐步建立起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重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習酒團結和引領各利益相關方,橫向協調、縱向承接、自上而下推進社會責任工作,把社會責任管理納入日常管理,實現企業發展和社會責任的統一。
近年來,習酒積極投身抗震救災、脫貧攻堅、捐資助學、扶貧濟弱、赤水河生態保護等:捐資2000萬元助力貴州、湖北兩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捐贈1000萬元用于河南省防汛救災工作等。因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習酒榮獲“全國優秀社會責任企業”“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突出貢獻者”“貴州省履行社會責任五星級企業”等榮譽。
長期以來,在如何對待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上,不同企業有著各自不同的見解。“事實證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和保證企業自身發展可以合二為一。習酒公司可以說是這方面的樣板典范。”《貴州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將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習酒通過積極履責,打造企業文化,達到加強企業凝聚力、建立企業良好形象、反推企業快速成長的良性循環。“鑒于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習酒公司為什么會多次贏得‘履行社會責任杰出企業’稱號的原因,同時也有理由對他們的未來發展充滿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