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工藝造就了風格迥異的世界蒸餾酒。伴隨著不同發酵工藝的歷史沿革,漸漸形成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對于高度蒸餾酒的喜好。近年來,隨著國際商貿交流的便捷,全世界的酒有越來越多的機會相遇,中國白酒也獲得越來越大的舞臺。“Baijiu”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單詞,在各種場合與全世界的飲者相遇,把它的美好不斷傳遞,收獲越來越多的“粉絲”。
固態發酵
讓中國白酒獨步世界
從發酵工藝來看,全球蒸餾酒主要分固態發酵和非固態發酵兩大類。其中,非固態發酵又可以分為:液態或半固態發酵,龍舌蘭、朗姆酒、伏特加屬于前者,絕大多數白蘭地、威士忌屬于后者;唯有中國白酒堅持固態發酵的傳統特色工藝,完全從發酵的谷物中蒸餾而來。
和其他發酵工藝相比,純糧固態發酵的工藝耗時更久、用料更多、用工更細,因此也擁有獨具特色的風味。近年來,這樣的東方味道以及其背后的匠心獨運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包括布魯塞爾國際烈酒大賽、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等國際一流的賽事上,具有鮮明特色的濃香型中國白酒不斷現身,并且頻頻奪獎。
中國白酒(Baijiu)逐漸獲得這樣的專有名詞,與金酒(Gin)、威士忌(Whisky)、白蘭地(Brandewijn)、伏特加(Vodka)、蘭姆酒(又叫羅姆酒、藍姆酒或朗姆酒)(Rum)和龍舌蘭酒(Tequila)等一樣,自成一家成為一個獨立的品類。而在此之前,中國白酒往往只是被冠以liquor(烈酒)這樣模糊的稱謂。
“這是中國白酒在全球市場影響力加強的標志,同時也是全世界消費者對中國白酒的接受度不斷增加的表現。”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而在多數業內人士看來,“濃香型白酒在國際化市場上更能代表中國。”
酒是“濃”的香
中國白酒當之無愧的代表
俗話說“酒是陳的香”,強調了窖藏時間對于傳統白酒品質的持續疊加效應。這一規則通行于所有的高度烈酒。但是,從中國白酒市場構成和口味偏好的角度來看,白酒消費的絕對主流說法應該為“酒是濃的香”。即,濃香型白酒是白酒消費的絕對主流。據統計,濃香型在全國白酒市場中份額占據半壁江山。
濃香型白酒具有香濃、綿甜,醇厚、凈爽、甘洌等特點,最適合中國人的飲用習慣,是消費者接受度最高的香型。而且從其分布范圍來看也證實了這一點。四川有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水井坊、沱牌等數朵金花;江蘇有洋河、今世緣等;安徽有古井貢等;河南有宋河、杜康等;山東有扳倒井、古貝春等……中國主要的白酒產區都以濃香型白酒為主要產品,而其產品也覆蓋了幾乎所有的中國白酒消費群體。
秉承固態發酵工藝,中國白酒選擇以糧食為釀酒原料。經過長期的摸索和總結,國人發現高粱、玉米、小麥、大米……等各種糧食都可以作為濃香型白酒的釀制原料,并且其成品各自具有不同的風味——高粱產酒清香味正,玉米產酒味含沖香,小麥產酒曲香悠長,大米產酒醇和甘香。雖然,風味鮮明,但是口感欠佳的不足也逐漸出現。
從單糧到多糧
終成驚艷世界的東方美酒
源于中國人對于口味的不懈追求與創新,在這些釀酒傳統的積淀之下,中國白酒開始漸漸從“單糧”向“多糧”升級。以聞名世界的“中國酒王”五糧液為例,在堅持固態發酵的同時,首開多糧釀造的先河,其遵循陳氏秘方——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梁湊足數,地窖發酵天鍋蒸,包含了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種糧食,釀制出的五糧液讓人一飲難忘,具有強烈的“抓舌頭”品味效果。
而且在逾千年的釀造歷史中,五糧液不斷地傳承和改進多糧固態釀酒工藝,使五種糧食作為釀酒原料充分發揮了各自的產酒特點,相互諧調,達到醇香、純正的境界,最終“薈萃成醇”,形成了今天“各味諧調”的獨特風味。
除了依靠個人品評而來的體驗之外,通過理化指標分析也能明確驗證多糧固態釀造的白酒所含的風味物質遠遠多于單糧型白酒。有科研機構通過香氣提取稀釋技術分析發現,多糧型白酒中包含醛類13種,芳香族19種,醇酮類6種,酯類2種,雜環及萜烯化合物18種等,這些物質的相互作用帶來了多糧型白酒馥郁豐富的嗅覺和味覺感受。
因此,多糧濃香白酒逐漸成為濃香型白酒的主流產品。以五糧液為代表,目前融合了糧香、窖香、糟香、曲香和陳香的多糧濃香白酒已經成為中國白酒最典型的風味產品,正以其獨特的“香韻”香飄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