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小知識點:
你知道牛奶是怎么來的嗎?
說起來很殘忍,為了讓奶牛產奶,要讓它們一次次墮胎,有時候為了照顧奶牛的身體不讓它們得病,就要用很多的藥物。
澳洲有一個牛奶品牌叫a2,不讓奶牛墮胎,而是讓它們自然產奶,所以品質很高。
不過它之所以叫a2還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是因為他只含有a2的蛋白質,其他絕大多數的牛奶都含有a1蛋白質,這是引起乳糖不耐癥的主要原因。
很顯然,這個牌子的牛奶在澳洲屬于高端,幾乎家喻戶曉。這是劉強東在其全球購澳洲館開館儀式上特別舉例的品牌,老劉還不忘幽默一把,說在京東全球購只會買到a2,不會買到a3、a4、a5這些冒牌產品,引起場下一片笑聲。
當然,這些都是指代,指代海淘市場上的假貨層級。
在海淘市場上,原來是代購的天下,劉強東早就覬覦這個市場,但是不敢做,因為前兩年,這是違法的,如果要做也可以,招募留學生隊伍就行了,成本效率都會比個人代購強,但是不行,這不合法。
現在,國家把跨境貿易的政策放開了,大家對于海外購物的需求這么強烈,幾個巨頭都在做跨境電商了,而且都把這個領域當做重大發力點。
只是,全球購如此火爆,廣告幾乎超越本土電商話題,都說自己是境外直發,都強調好品質,都在打價格戰,那么跨境電商的競爭主線到底是什么呢?
對貨源的爭奪?對大品牌的壟斷?對物流的建設?跟海關的關系?保稅區倉庫的面積?價格戰的力度?廣告的投入?
所謂跨境電商,競爭鋒線在哪兒?
五年前,我采訪劉強東的時候,他心心念念的就是四個字,成本效率,這一次,我又問他,做國內電商,你把成本效率看做命根子,并且圍繞這四個字打敗了很多對手,那么多全球購呢?全球購的核心是什么?你京東有澳洲館、美國館、日本館、韓國館,我天貓也有,我亞馬遜也有,比你開的還早,你拿什么競爭呢?
劉強東的回答也很干脆,做跨境電商跟做國內電商的核心沒有什么不同,仍然是成本效率,用戶體驗。
“國內電商前端競爭的是用戶體驗,后端競爭的是成本效率,也就是供應鏈能力,全球購一樣,跟國內電商業務唯一不同的是全球供應鏈條的整合。”劉強東說。
“但是,這個供應鏈條不是你掌控的啊,因為你做國內電商,供應鏈基本上是自建,能夠掌控,國際供應鏈,你掌控不了。”
劉強東:“我們的全球購業務會越來越多自營,現在是30%自營,但未來至少50%,品牌商把貨物交給我們,我們自己報關到中國去,放在京東的倉庫里面,到那時候用戶體驗才達到最佳。終究有一天,京東全球購在整個大平臺上會消亡,你不知道什么叫全球購、什么叫本地購了,沒有區分了,最后達到用戶體驗的高度一致。”
很顯然,劉強東更在意直營,只有直營才能控制效率。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五年左右,五年以后,可能全球購就不存在了,無論是境外產品還是國內產品,用戶體驗無差別。
現在有很多垂直跨境電商在細分領域尋求差異性,但劉強東對他們并不看好,就跟多年前他就很直白的說,未來三年,垂直電商沒有空間,現在結局已經驗證。
全品類的平臺,消費者購物的頻次會更高,獲取新用戶的成本會低很多,如果你要只是做一個垂直的品類,你想獲取新用戶的成本是很高的。
比如你垂直在母嬰這一塊,只有年輕的媽媽可能在你這買個幾年,一旦孩子大了之后,她可能就離開你平臺了,平均每個用戶抓過來之后只買母嬰這一塊,買了幾年就走了,這成本是很高的。
而全平臺電商里,你過來一次在網上可以買到所有東西,而且可以持續的對你有粘性,比如前一年獲取一個新用戶可能虧了錢,但是你買兩三年之后,從每個用戶身上就開始有一點點盈利。
劉強東還提到了一個國內外電商的差別:國外跟中國的供貨商相比有非常大的好處,國外的產品品質都已經得到了檢驗,比國內還容易一點。國內選供應商的時候,選賣家的時候,他會不會賣假貨,會不會給你水貨,你還面臨這個問題,國外這些問題都沒有,最主要的就是把零散的一個一個品牌,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品牌,最后我們希望整合成一個龐大的一體化的供應鏈網絡,這樣來降低每個單一品牌的成本,如果單一品牌建一個全球供應鏈,這個成本太高了,任何品牌是難以支撐的,但是如果我們建一個供應鏈管理的平臺,這個平臺里面覆蓋幾萬甚至幾十萬個全球品牌,每個單一品牌付出的成本是很低的,這最后就變成他們的競爭優勢。
未來的零售,一定是更正規,更巨頭
四五年前,你在網上買的個人代購的東西大部分還都是真的,確實是真的,最近幾年在網上個人代購的東西,我可以告訴你,90%都是假的。為啥?請聽老劉繼續解釋:
一開始,他幫你買一個GUCCI包,跑到紐約的什么商場幫你買了,賺了幾十塊錢、一百塊錢,他剛開始很開心,可是代購了一年之后,他覺得賺錢少了,發現中國有假的GUCCI,通過假的面單讓你相信他還是從紐約買的,中國假的GUCCI包,一個包就可以賺一兩千。這種利益的驅使一定會讓大量的個人賣家鋌而走險,摻各種假貨進去,所以最后還是要正規化才有機會。
我覺得全世界所有的零售行業都是正規化的,沒有哪個國家,只有特別窮的國家,包括幾十年前的中國,或者今天的印度,會有大量的個人賣家,當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你到了一定的富裕層面的時候,零售一定是正規的大的商家的事情,絕對不是個人賣家的事情。
我前幾天在華盛頓參加中美經濟論壇的時候跟美國企業家聊到,1912年白宮旁邊,街上還都是跟中國農民一樣一個個在那兒擺攤,有各種各樣的東西,那個狀態跟我們今天中國網上的個人賣家是一樣的,但是今天你在美國看這樣的現象是很少的,偶爾還有,但是主流模式都是沃爾瑪、亞馬遜這些正規的大型零售商,因為只有這些大的零售商才有真正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個人賣家永遠沒有供應鏈服務能力的,你沒有供應鏈服務能力,說白了,你建立不了供應鏈,你也提升不了供應鏈效率。
過去中國商品之所以比國外還貴,核心的不是因為關稅造成的,更多的原因是因為過去中國沒有大的零售商,都是一個個非常分散的小零售商,這些分散的小零售商的成本太高,導致物流環節太多,渠道環節太多。
中國消費者為此付出了巨多的成本和代價,所以未來五年到十年,我相信中國一定會出現好多超級大零售商,這些大零售商能夠快速降低供應鏈成本,讓中國消費者付出更低的成本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最后我想還有一個變化,終究有一天,你可能也很難分得清是線上的零售商還是線下的零售商,你是跨境電商還是不是跨境電商,這些概念可能都會有,消費者其實也不在意你是跨境還是不跨境,消費者最關心的就是你的用戶體驗,以及保證產品品質,保證價格和服務。在消費者前端要求一致的情況下,未來后端大的零售商會不斷進行整合,整合到最后,你會發現這些產品沒有區別了,也沒有邊界了。